有評論鳥 第六十九單元:夜鷹

夜鷹。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每個人對音樂各有偏愛,喜好不一,求學的年代校園民歌非常流行,直到現在,我依然喜愛聆聽當年耳熟能詳的校園民歌和一些歌壇長青樹主唱的天籟之音。有人喜歡在睡前播放音樂幫助入眠,但有些人稍有風吹草動,便翻來覆去。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在大半夜裡敲鐘,夜深人靜,聲音可以遠傳到江面的船隻,想必鐘聲傳遞深遠,還好不會有人去客訴。心有靈犀一點通,知道此刻我正在描寫牠們,因此不停地在居住的大樓間鳴叫,拜託我要幫忙扭轉許多人對牠們的誤解,畢竟鳴叫都是為了要傳宗接代,無法控制自己的聲量,我只能說盡力就是,本專欄第六十九單元將介紹可能是最常被客訴的鳥類:夜鷹。

 

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英文名:Savanna Nightjar

科別:夜鷹科

俗名:蚊母鳥、石磯仔

成鳥體長約:20~25公分

 

習性

 夜鷹雌雄鳥羽色相同,但雄鳥體型略大於雌鳥,名字有個「夜」字,因此是屬於夜行性的中型鳥類,在全省各地通常都是只聞其聲,不易見到其廬山真面目的留鳥。全身羽色類似枯葉顏色,主要是暗褐色,其間掺雜黑色和黃褐色的條紋,所以能夠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具備良好的保護色,不易被發現,也能混淆天敵的視覺。萬一發現不速之客太接近時,牠們則會張牙舞爪一番,作勢要嚇唬敵人的模樣。嘴喙是粗短但寬闊的灰黑色,有利於在飛行中直接捕撈小昆蟲、飛蛾和白蟻、眼圈偏黃色、頭部大、頸部很短、甚至看不見有脖子的存在、由於喜歡蹲在地面,雙腳短小、但雙翼和尾巴則相對較長、翅膀張開時面積蠻大的。

 夜鷹是典型的夜貓子,白天可以隨遇而安,喜歡找一些空曠處停棲在地面休息,雖在休息眼睛僅會微閉,此時便可瞧見呈線形的黃色眼圈。當夕陽西下,天色逐漸昏暗後,天空便是牠們的表演舞臺了,由於具有邊飛邊捕食飛蟲的絕招,特別是在有路燈或照明較佳的地方,古人觀察到這種動作,誤以為牠們飛行中會順勢張口吐出蚊子,便貼上「蚊母鳥」俗名。此外,夜鷹的外觀與習性和河床上的砂礫碎石很像,也被稱作「石磯仔」。每當繁殖季節開始,雄鳥在夜間至清晨忘情地在空中鳴唱,發出尖銳且嘹亮的「追伊—追伊—」聲,用來宣示領域和吸引雌鳥的青睞,但這種高達90分貝鳴唱聲,吵得許多人無法成眠,便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盡速移除,其實牠們是有效控制昆蟲密度和數量的益鳥啊!

分布與環境

 夜鷹廣泛分布在全世界,但主要棲息在南亞地區的印度、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臺灣等地,在臺灣從平地至1100公尺低海拔山區都有被發現紀錄,棲地環境則以溪床、農耕地、機場等為主,但由於已相當適應都市環境,因此許多大樓和透天厝屋頂也變成牠們的棲地和繁殖場所。繁殖期大約在每年的1~8月,大家會誤以為鳥類只會在樹上築巢,但夜鷹和許多水鳥一樣,根本不築巢,利用地形地物直接在地面產卵和育雛,每窩有2枚蛋,一年可生2窩。孵卵工作由母鳥負責,約需19天才會破殼而出,剛出生的小寶貝仍由母鳥親自照顧,公鳥則躲在暗處擔任警戒勤務。大約2個多星期後才改由公鳥照顧。之後,母鳥則接著生第2窩蛋,開啟第二波繁殖季,此時公鳥的鳴叫主要目的是要和雛鳥互動。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