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村 石滬的故鄉

前言:吉貝是澎湖群島最北端的有人島嶼,因石滬的數量及密度都是世界最高,因此有「石滬的故鄉」美稱。之後澎管處開發成海上樂園,增闢景點配合商圈的推動,每年吸引數十萬登島人潮。

 

吉貝沙尾 名聞中外

擁有一望無際美麗沙灘的吉貝沙尾,早期在觀光單位斥資開發下,曾擁有海上樂園美名,每年吸引來自全臺各地數十萬遊客前往尋幽攬勝,因而名聞中外。

沙尾是海流中夾帶的泥沙及珊瑚碎屑等,因海流減速或轉向而沉澱累積而成。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保護灘上海沙流失,多年前已將沙尾列為保護區,嚴禁業者開發並從事水上活動,使得沙灘逐年恢復昔日景象。

沙尾近年來雖被列為保護區嚴禁開發,但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仍持續在島上開闢新的觀光景點,配合商圈推動,大力的行銷吉貝嶼之美。

今年前期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登島遊客人數大幅下滑,但後期每天登島的觀光人潮卻創下歷年同期最多的一年。

 

水上活動 年輕人最愛

20多年前,隨著水上活動熱潮的興起,澎湖的北海島嶼成為澎湖旅遊行程的焦點,包括澎湖最北端的無人島目斗嶼、冬季野生紫菜聞名的姑婆嶼、白色貝殼砂堆積成主體的險礁嶼及北海唯一的有人島吉貝嶼,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到訪。

水上活動由於其刺激性,加上夏天玩水的清涼魅力令人難以抗拒,至今仍是來澎絕大部分遊客的必選項目;而吉貝嶼也憑藉著交通及餐飲、住宿、醫療等各方面基礎設施的優越,目斗、姑婆2島嶼的光環退去後,漸漸發展成北海的觀光旅遊重鎮。

在觀光單位不斷的斥資開發下,島上不僅民宿、小吃、租車業興盛,亦有商家財團進駐經營飯店及娛樂事業,目前集中到沙尾西側的各家水上活動業者,更是廣受來自全臺各地遊客的青睞,每天潔白的沙灘海域皆出現大批遊客人潮從事。

 

石滬群居世界之冠 體驗「摸魚」好有趣

「石滬」是1種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在潮間帶堆砌長圓弧形堤岸,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海藻;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澎湖建造石滬的文字紀錄,最早可追溯自清康熙50年(1711)的「臺灣縣志」,一直到20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

早年的吉貝海域,石滬群遍布、滬內資源豐富,是居民養家餬口傳統的捕撈漁法。由於地形及水文狀態適合發展石滬漁法,在全世界不到600座石滬中,澎湖縣就有500座以上石滬,吉貝嶼則擁有其中的103座,為世界密度最高。

然而歷經氣候天災或人為的破壞,加上澎湖目前僅有的石滬修建團隊成員都已年老甚至離世,導致目前吉貝完整的石滬僅剩不到3分之2,令村內耆老感到相當的惋惜。

為保存先人遺留的智慧結晶,在相關單位及白沙鄉公所的協助下,商請聚落的老師傅出面,重新堆砌,不僅保存傳統漁法,也掀起遊客親身入滬體驗抓魚的「深度旅遊」風潮。

 

東鐘 西鼓 護佑吉貝繁榮發展

吉貝島上2座造型奇異的石敢當,和正拆除重建的觀音寺有密切的關連,並有1段傳奇的典故。

2座石敢當,分別是位於吉貝嶼東岸的「金缽」,以及吉貝碼頭岸邊的「木魚」;據傳吉貝能有今日的繁榮發展,全賴這2座石敢當護佑,石敢當下方的基座分別書有「東方龍馬壯山河、西境海雲輝日月」的聯句,也象徵2座石塔對吉貝人的精神意義。

至於「東鐘西鼓」的稱呼,據說是因敲擊缽的聲音和鐘聲相近,因此稱金缽為「東鐘」;木魚的敲擊聲則是「叩」,所以取臺語諧音稱為「西鼓」。

 

  • 聞名中外的沙尾。(澎管處提供)

  • 經20多年發展,吉貝已然是澎湖水上活動重鎮,每年吸引大量遊客登島。(藍天攝)

  • 位於吉貝東岸的金缽石敢當,這一帶暗礁密布,每到冬季總能見到大量白浪翻捲,先民稱「有龍馬奔騰之勢」。(宋國正攝)

  • 位於吉貝碼頭一側的木魚石敢當,因往前不遠就是著名的吉貝沙尾,白色的沙灘如同漂浮在湛藍海中的一抹白雲,因此有「西境海雲」的美稱。(宋國正攝)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