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廈郊會館澎湖水仙宮 民政處寺廟踏查名單之一

繞行澎湖馬公市中央街,在臨近中山路時可看見一座古廟隱身於民宅之中,這座有著獨特外觀的廟宇乃是「台廈郊澎湖水仙宮」,是澎湖侍奉水仙四大廟宇之一。

根據乾隆三年「台灣志略」記載,水仙宮是薛奎在康熙三十五年所建。照方志記載薛奎是遼東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澎湖水師右營遊擊,當時大陸、澎湖、台灣之間的交通活絡,來台人員祈求及祭祀主要對象是媽祖,不過若是渡台途中遭遇風浪危險,除了媽祖外,他們亦向水仙王禱告,祈求水仙王幫助化險為夷,由於地處海邊,水仙宮受海風吹襲鹽水腐蝕頗有傾頹,乾隆四十五年澎湖水師將領招成萬見此狀,遂即捐錢重修,光緒元年水仙宮再次重修,一般認為當時的水仙宮,已被充為「臺廈郊會所」,以為行商棲止之處。

古時台灣與大陸之間經營買賣者,為確保行間商業信用,結合同業組織商業團體即稱為「郊」,台灣淪陷日本後,於光緒二十六年改稱為「實業會館」,台廈郊所組成的郊戶,不僅包括本地商人,還包括與台廈兩地人合資者,販賣商品皆非本地所能生產物,另台廈郊也擔任社會仲裁者的角色,並設有失水難民棲身之所,平時亦捐修墓塚,舉辦團練等,對地方的公益事業亦多方襄贊。

其次台廈郊亦控制馬公的物價,影響民生頗鉅,為當時不可或缺的會社,台廈郊的商業至抗戰前夕才日漸式微。現今,殿內仍掛有「台廈郊實業會館」等匾額。

  • 台廈郊會館澎湖水仙宮外觀。(黃瓊蕙攝)

  • 宮內主祀「水仙尊王」。(黃瓊蕙攝)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