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糞海膽人工養殖技術研發成功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成功掌握馬糞海膽人工養殖技術,並於23日放流15,000顆、體長約1公分的海膽苗。(研究中心提供)

 (記者海藍報導)正當澎湖野生海膽逐年減少的時候,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成功掌握養殖技術,23日特別野放5,000顆人工養殖海膽苗,希望放流的海膽苗能健康成長,成為漁業資源,同時也針對養殖海膽所需餌料進行研發。

 雖然澎湖的馬糞海膽每年只在71日到8312個月期間開放採捕,但野生的馬糞海膽仍然面臨到人為過度捕撈,導致產量下降的危機;現在透過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發,已經成功掌握馬糞海膽的養殖技術,23日就放流了15,000顆、體長約1公分的海膽苗。

 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放流的5,000顆海膽是中心自行培育,每顆體型在1公分左右,由工作人員潛水在水深3公尺海域進行放流,海域周邊也可看到已成長成型的海膽。

 馬糞海膽是珊瑚礁區的草食性物種,是控制珊瑚生態系中藻類生長的重要角色;希望可藉由適當保護機制下,提高放流種苗存活率,豐富澎湖海洋生態,促進內海生態健康。

 謝恆毅指出,海膽的食量很大,每天必需吃掉自身體重5%左右的濕海藻;且吃得多排泄也多,會造成飼養環境海水水質快速惡化。目前中心發現改成人工飼料可有效控制水質,積極著手研發適當的人工飼料,以解決人工養殖海膽的飼料問題。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也呼籲,馬糞海膽的產量1年比1年少,採捕期是每年71日至831日,採捕期為2個月;非採捕期採捕海膽是刑事罪,違者可處3年以下徒刑或15萬以下罰金,請漁民務必配合。

 雖然馬糞海膽已經掌握人工養殖技術,但禁補期間依舊維持10個月,這期間不分野生或人工養殖,一律不可採捕。希望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能讓海膽數量復甦。

熱門推薦